第200章(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一时三方谈妥。张家选定了五家距离较近,出产又好的蔗农作为长期供应商,签了契纸。

其余没签上的蔗农则和贾放商定了,领橡胶树的种苗回去栽种。他们对贾放说: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既然外头糖厂都关了,咱们也不能总守着几亩甘蔗过日子不是?

贾放闻言大笑道:谁说树挪死人挪活的?咱们这儿,是人挪活,树挪也活才对。

大家听见一怔,才反应过来,纷纷笑着说没错。

话刚说到这儿,忽然有人奔来送信:别别,别急着把甘蔗都贱卖了!听说广州同梧州那边的糖厂又开始收货了。

贾放:?难道还有反复?

蔗农们却非常实诚地摇摇头:不成啊,咱们的甘蔗要是不卖给老田家,再运去广州梧州就坏了。

来报信的一听觉得也是,只管抛下一句:那你们明年还得种啊!不然上头的糖厂没甘蔗收。说罢便跑了。留下贾放和几个刚刚谈妥了的蔗农,面面相觑。

蔗农们非常不好意思地向贾放开口道:贾三爷,这

贾放笑道:这也没什么。还有一年的光景,这甘蔗的行情许是会反反复复,我不逼着你们做决定。

几个蔗农顿时都松了一口气,道:谢谢三爷!

却有一个蔗农冒出来:贾三爷,听您刚才说的,那橡胶树好像也挺不错。说实话,甘蔗种了那么些年,这点利也就到头了。小人就想搏一个新鲜,旁人没种过的。

登时有人问:你不怕血本无归?

那名蔗农道:本钱都是贾三爷的,我怕个什么来?最多只怕我人笨,贾三爷给的种苗我种不活。

贾放异常肯定地一挥手:绝不可能!从我这儿出去的种苗,都有农学院的学生手把手地教你种,包教包会。

桃源寨潇湘书院的农学院,因为老邵这块金字招牌在,早已闻名乡里,不止是桃源寨武元县,如今永安州都有不少人知道农学院这三个字。

这么一说,原本已经摇摆了的蔗农顿时又心动了。贾放大手一挥:不妨事,你们且自考虑去,多打听打听。等拿定了主意,直接过来找农学院,签个契纸,就可以领种苗回去种了。就是这么简单。

蔗农们登时都千恩万谢地去了,暗自庆幸,无论将来糖坊的生意如何,他们都已经找到了一条后路。

一时蔗农的问题暂时解决,贾放的问题又来了:话说,为什么广州和梧州的制糖作坊又开工收甘蔗了呢?难道是预知北方南下的糖会有什么问题?

他想到这里,赶紧提笔,将自己的疑问写下,通过固定的渠道将信辗转送到水宪手中去。四五天之后,贾放收到水宪的回信,说是南下的糖不会有什么问题,贾放尽可以放心。

京里,贾赦始终留心着雪花糖的行情市价。

如今市面上有两种雪花糖,一种叫做雪花洋糖,一种就叫雪花糖。名叫洋糖的,虽然名字里也有雪花两个字,但是糖色不够白净,微含杂质,甚至里面还能吃出些细砂之类。

另外一种雪花糖则是纯净的白砂糖,每一粒糖晶大小都十分均匀,毫无杂质。价格却比洋糖还要便宜上好些。

于是京城的百姓们都是一脸疑问:为啥洋人要把咱们当憨憨?

是呀,明明东西不如咱们自己的好,还要卖这么贵。是觉得咱们人傻钱多吗?

京里的百姓都不买那雪花洋糖的账。白糖这种新鲜东西原本就不是必需品,现下也不过是有闲钱了就饶上那么一两二两的,做菜是调个味儿,娃儿不爱喝白粥就加一些些儿调成甜粥价钱自然是越便宜越好。

在任何方面,北方来的雪花糖都堪称完美。

京中却有不止一家的达官贵人掺和着这白糖的竞争。不少大族看在三皇子的面子上,入手了不少洋糖,一入手便烂在手中,无处可卖,又不好意思给三皇子再退回去,只能天天吃甜食,时不时被硌一下牙齿,抱怨一声。

贾赦是一早就言明了不掺和的,也将这消息暗暗透给了他岳家张家和外祖史家。

谁知史家还是吃了不小的亏就因为那个嫁去了史家的王家小姐,撺掇了自己的丈夫,挪用了一部分公账上的钱,买了很多洋糖。

而王家吃的亏更大,毕竟都太尉统制府王家属于三皇子的重点拉拢对象,因此也吃下了一大笔洋糖。市面上因为雪花糖非常充裕,因此这洋糖即便是降价也卖不出去。

王家人正着急的时候,没曾想史家又递了话过来,说是荣国公府史夫人说了,王家的闺女果然是搅家精。若是史家没有娶王家的闺女过门,公账上也不至于亏恁多钱。

王家被气上了火,再加上耻于见亲家公婆,顿时绝了与史家的来往,同时也暗自反省教养女儿时是不是真的错了。

而史家却觉得史夫人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毕竟这王家小姐最早是说给贾政的,就是因为贾政没娶,史家才娶了去的若不是这样,现在亏钱的就该是贾家,而不是史家。

于是史家也与宁荣二府断了往来。贾家原本与王、史两家联络有亲的,现在却渐渐显出几分孤臣的模样。

但很快,京里传出消息,说是质量较好的雪花糖不久就要断供了。京里错囤了洋糖的大户人家眼巴巴地等着,指望着雪花糖断供之后,洋糖能翻一翻身。

谁知这消息一传出,雪花糖的价格先飚了上去,哪怕是小户人家,手里有点儿闲钱的,只要是吃得起糖,就都囤了一点在手里。

洋糖却很不幸,依旧无人问津。囤货的大户人家,连同三皇子身后的那些大行商们,忍不住都有些失望:这洋糖,就真的这么不成吗?

很快,供应正统雪花糖的几家行商出面辟谣,说是供应与运输渠道通畅得紧,没有任何问题。雪花糖的价格,随即恢复平稳。

这个消息对王家史家这样囤了洋糖的大户人家来说简直是绝望的毕竟大家都不想天天吃着硌牙的甜食。终于有人想起来要去问问当初把洋糖卖给他们的行商:

这究竟怎么回事?

三殿下究竟怎么说?

糖商表示自己也想知道,但他能见到三皇子的机会有限,等了好久,才排上了号,亲自觐见,去问了一声。

待糖商见到三皇子,这位监国皇子才记起了这个茬儿。他登时叫了幕僚来问:不是一向说即墨港附近有海匪出没,怎么来来去去的,从没见他们袭击往来运糖的船只?

三皇子问话的时候,那糖商就在一旁,心道:哪有这样问的?为啥没见海匪去袭击船只?这些,不都应该是碰运气的吗?

谁曾想那名幕僚面色尴尬,瞅瞅那糖商又瞅瞅自家主上,半天方道:因为那边说钱,不够

这话落进了糖商耳里,这糖商顿时也尴尬得几乎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堂堂监国皇子,非但不维持海面与地方和靖,竟收买海匪,打击异己而且竟然还出手不够阔绰?这,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gu903();三皇子险些气得一个倒仰:钱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