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殿下,何不与子放入内详谈,臣在此处看看风景。水宪向四皇子拱手建议。
水宪这个臣字一出口,贾放立即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意味。敢情四皇子不会有这种闲工夫,没事跑到人家家里来看园子,借这看园子的机会,是真的有话要对自己讲。
子放,四皇子进了潇湘馆,越过了藏书室,直接来到后院,望着院内碧青碧青的芭蕉,开口道:这次的事我,我我,对不起你。
贾放:什么事?
但是这位皇子殿下心情有点激动,传达起消息来就要更慢一些。贾放听了好久,才听明白,原来他接手了荣国公封赏的封地桃源寨之后,太子为了表达他在此前赈灾一事上的各种帮忙,决定将邻县的人口移到他的封地上去。
太子的理由是,桃源寨现存人口较少,不少田地没有机会开垦。这一次迁移人口,会给桃源寨带去大约两千人左右的人口增长,其中这两千人里,将确保有一千人是在十六岁至五十岁之间的男丁。
这是好事啊!贾放心想。他连忙向四皇子道谢,说:多谢殿下告知。
四皇子却涨红了脸,摇着手说:别别别别
别了半天,这位口吃皇子终于叹了一口气道:三哥与二哥不睦你的事,三哥也,也有所耳闻。
贾放:?所以呢?
四皇子费劲地向贾放解释:此,此次,此次填桃桃桃源寨,并并并非邻县的人口而是,而是余江的乡乡乡民。
余江?贾放对此不熟。
余江有好好好些人得了病,说是当地病气重正在将人口迁,迁出来。
他在想,这三皇子究竟能有多小气,给他下这种绊子?太子要往他的封地上移两千人口,三皇子就把这些人都换成病人?
但病人也是人啊?送到他的地界上,难道不一样是劳动力?
于是贾放问:那这些病人都治好了吗?
四皇子看透了他的想法,使劲儿摇手:当当当当然没治好。他心情激动,说话便似乎渐渐流畅起来,前些时日,余江出现了鼓胀病,有传言说这病会过人
贾放凝神细想: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消化道的传染病。
余江距离桃源寨不远,三皇子说你一向长于救灾赈济,就让你来接收一部分移出来的移民人口也从,两千人加到了,三千!
贾放登时伸手去揉自己的眉心。他需要理一理。
原本太子向他示好,想要安置两千人口到他的桃源寨。结果三皇子看他不顺眼,给他换上了三千名身患疾病的病人?而且据说这疾病会传染,有可能导致他原本一千人的基本盘也被感染,随之崩盘?
如果对方不是眼前这位皇子的兄长,贾放可能真会考虑口吐芬芳。
对不住!四皇子垂下眼帘。早先赈灾的时候,贾放帮了他不少,但现在四皇子的两个兄长相争,贾放被夹在中间,成了背锅的倒霉蛋。
这事已经定下来了吗?贾放伸衣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
嗯!四皇子点了头,父皇已经恩准了,但还没有下旨,子放莫要莫要与人提起。
贾放好想翻个白眼啊!这些理应考虑国家大事的大人物,整天就顾着算计他这种小人物,将两千人还是三千人在偌大的国土上挪来挪去吗?
第58章
对不住!四皇子将眼前贾放的沮丧看得清清楚楚,忍不住又出言安慰了一回。
旨意旬日内即下,移民到你的地方,还有,还有些时日,一,一两个月
贾放连忙行礼:多谢四殿下告知。
这其实也不关眼前这位四殿下的事,人家肯来告知一声,让自己有个准备,已经够仗义了。
四皇子却依旧带着歉疚的眼神望着贾放,道:二二哥真是好意,三,三哥也说他,他全无恶意,而是信,信你
这四皇子,大约从小就生在皇家,措辞起来都特别考究。太子真是好意,而三皇子则是自己说自己全无恶意。
贾放点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他对四皇子说:三殿下也是信任贾放,才肯将这么多性命托付到贾放手上。
他心中登时扬起了豪情壮志:移民又如何,病号又如何?这些一样都是生命。焉知他不能把这些生病的移民治好,让他们也变成自己的基本盘?
四皇子似乎听明白了贾放的意思,点点头,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模样。
子放,你,你总是他笑着说,却说不出贾放究竟总是怎样。
这时潇湘馆外传来脚步声,有人长声笑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果然是个清幽地界,比起我府中也毫无逊色。
进来的人不是别个,而是水宪。他应当是料到贾放与四皇子已经聊得差不多了,才放弃了放风的重任,从潇湘馆外面进来,背着手打量潇湘馆中的陈设,边看边点头,似乎这里一切都很合他的品味。
这里是
水宪进了上房,自然而然地看见了那间藏书室架上是满满的书,有天光从屋顶上两大片明瓦上投射下来。
贾放登时想了起来,他连忙转头对四皇子说道:四殿下上次不是问起过那本《万物之理》吗?之前我清理了园中这潇湘馆的藏书,竟然找到了这一本。他说着,赶紧将特地留在上房正屋棋盘旁边的一本小册子拿了出来。
四皇子登时满脸欣喜,转眼又转为讶异:这么薄?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又怎能涵盖万物之理?
贾放却说:若是不能概括成小小一册,那便不是万物之理了,而是一物一理,那样的话又读来何用?
四皇子连连点头,眼光却紧紧地盯着书页。他迅速地翻了翻,见到有许多图示。这些图示似乎便合了四皇子的胃口,他匆匆翻过之后,将书一合,郑重捧在胸前,向贾放道谢:多谢子放,将这事一直挂在心上。
恰好水宪过来,瞧了一眼,便问贾放:这书,你是在这藏书室里找到的。
贾放点点头:藏书乃是前人所留,我既修复了此馆,这些书籍便终于重见天日了。
水宪便道:有趣!我也来瞧瞧有什么我中意的书籍。
他自说自话,背着双手来到藏书室的书架跟前,仰头望着架上的书。这书架从天花板一直到地面,架上慢慢的都是厚薄不一的书本,书脊上没有任何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