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如果这书架只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与眼界提供相应的书籍,那么每个使用者都会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受到限制。比如这个时空的人就绝不可能拿到核工业发展史之类的书籍因为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不存在的。
但是庆王主政,止步于十四年前,皇上复辟的那一日。贾代化说起旧事,并没有什么忌讳,在那之后,庆王主导的新学与变法便烟消云散,一切都回到了从前
放儿,皇上曾经在困顿之时,曾经在会芳园住了一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下旨意让你重建会芳园,其中之深意,不知你可明白?
贾放:大伯,此前我是完全不明白的。但听您一说,我
一瞬间,无数念头涌上了心头:所以这座园子,确实是皇帝本人交给自己修建的?皇帝自己也曾经在这园子里住过很久,所以也知道潇湘馆里那座藏书室的秘密?
在庆王的新学与变法渐渐消失在记忆之中的时候,皇帝把这座园子交给了自己,这个举动还蕴含了深意?
圣上是庆王的学生。他一直认为,庆王的新学与变法,与这座园子密切相关,庆王之所以能够有那样的成就,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座仙园。
仙园?贾放对此并不完全吃惊这话他好像听过。
圣上将这座已经废弃的仙园交给你,自然是相信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才能让这座仙园恢复如初。
贾放到这时才突然感到异常震惊,他到现在才明白,皇帝是特地挑中了他,而且相信他和这座大观园的种种奇迹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伯父,我想问,昔日庆王的名讳,是否是向奉壹?贾放突然想起了这个名字。
贾代化听见他的问题,登时眼神凛然,郑重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向奉壹,就是庆王本人的名讳。
说着,贾代化整了整衣袖,拱手向贾放拜了下去放儿,大伯求你一事。你侄儿贾珍是个不成器的,必定保不住宁府的将来。但若真到了那一日,请放儿务必看在今日一言的份上,拉宁府一把,不要让宁府败得太难看。
第57章
贾放也没想到,桃源村的村民们口嫌体正直,说是没功夫送娃上学,但即便在夏收的农忙时节,还是抽空把村口那座吊脚楼给建起来了。
村民们还搞了一个盛大的落成典礼,放了两百响从集上买来的爆竹。他们还请贾放为这吊脚楼起名字,贾放便当仁不让地给写上潇湘书院四个字
按照镜像空间的理论,他大观园里有个潇湘馆,桃源村就该有个潇湘书院镜像嘛!
虽然这理论也不怎么经得起推敲,但是贾放习惯了在大观园建一项工程,桃源村就有一项与之对应,这样也比较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至于娃们的教育问题,桃源村的村民与贾放达成了妥协:农忙期间,娃们晚上上一个时辰的课。大人也可以来听。
讲课的人是陶村长从最近的镇上请来的一个姓姜的老塾师,是一个被艰辛的人生搓扁揉圆,快要被磋磨坏了的人物。
隔壁镇上没什么人读书,也没有学堂,这老塾师一向只能去地主或是富商家里坐馆。但他坐馆的富商家近来被人骗了一回,折了不少的本钱,只得把塾师给辞了。
陶村长捡了个漏,只用管住管饭的条件就把人请了回来,让他在书院后头住着。
塾师用来讲课的教材也是现成的,贾放拿了一本《小学语文》过去,结果人家打开扉页,就变成了蒙学经典。
贾放想想:可不是么?后世小朋友们学习的课本,不也是从前人无数的蒙学经典中总结经验,编撰而成的吗?
人口手,上中下呀好,好!姜夫子绝对没脾气,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让他教什么,他就教什么。
贾放立时对姜夫子的工作热情产生了一点疑问。
于是,他递了一本人教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到姜夫子手里,姜夫子一瞅:《蒙学算术》?算术也要启蒙?
贾放:那可不咋地?
他直接吩咐:您必须得想个寓教于乐的法子,让村里的娃儿们开始学起这算术,将来要能写会算,才是这启蒙成功了。
一听这话,姜夫子只得强打起精神,开始研究起小册子,琢磨怎么给村里的蒙童教算术。
贾放鼓励了一下姜夫子:等村里的娃儿们两本书都学成了,我就给您转正,算是正式的教师编制。
姜夫子:转正?教师编制?
当他听说教师编制意味着除了吃住之外还有每月固定的月钱,姜夫子终于动力十足,先自己把《蒙学算术》给好好学习了一遍,把里面的题都做了,但不确定是不是都做对,没法子只好来请教贾放。
贾放很豪爽地给了他一本《教参》。
但是潇湘书院在桃源村里还是没有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可能因为农忙还未结束,娃们的上课率还不是很高。
谁知,没过几天,贾放再来桃源村看时,竟发现潇湘书院开始受欢迎了,小小一座吊脚楼渐渐没办法满足村民们的需求,晚上上课需要排班并且限号了。
原因是贾放和陶村长商量了一回,决定让老村长这个庄稼老把式在娃们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再安排一节农学课,专门给娃们讲怎么种田:一年四时是怎么划分的,水稻秧苗该怎么插到水田里,刚种下去是什么样,灌浆时是什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收成
其中还夹杂着带着野生稻种赶回来的老邵给大家讲解各种不同的稻种、田里的各种野菜,哪些能吃,哪些能喂牛喂猪
刚开始有村民对此不屑一顾,大家每天都在侍候庄稼,娃儿们将来一下田,可不就天天的都在学这些个?
可毕竟村里有人去听啊潇湘书院又不收钱,别人去听了,自己没听,不就亏了吗?
于是每天去听讲的越来越多,不止有小朋友,不少村民在听了一两次课之后也被吸引了。
老村长讲得好生明白!有些村民觉得要是自己来教娃,绝对教不出那样的庄稼把式。
还是老邵讲得好,他说的那些,我种了那么多年的地都不知道。
啧啧啧打猪草也有这么多的讲究?
还真是学到了,看来贾三爷说得对,让娃儿上学堂确实有些用处。
是呀,之前旁人总瞎闹,但现在想想,娃能写会算的有啥不好?去赶集做买卖也不怕被人骗了去了。
因为咱这不是那等只知道学之乎者也的学堂呀!
甭管是共有,还是私有,村民们对某一件新鲜事物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只要是真的有好处,他们就乐意接受。
唉,只恨自己老了,要是年轻个十岁,我也去学。
gu903();怕啥,三爷说了,这潇湘书院不收钱,叫叫什么义务教育还是啥的,田里的活忙完了,那就去听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