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贾放:为什么会这样?
水宪将信笺朝面前棋盘上一丢,洁白的纸笺落在一群黑白子之间。他依旧皱紧眉头,眼里隐隐有些怒气:太子殿下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偏现在京里的局面一片大好了,他动上了手。
林如海瞅瞅水宪的表情,悄悄地把那信笺取了来,看了一遍,却露出大喜过往的神色:太子殿下下令在东路也建流民营了,诏令四殿下亲自前往主持,荣国公从旁辅佐
林如海念着念着,突然觉得不对,脸上的喜色倏忽全没了。
这么一来,那些大粮行肯定不肯再降价了呀!
贾放也在一旁点头:一定应声涨!他心里觉得太子许是好心办了坏事,诏令东路也建流民营的时机不对。
东路既要建流民营,收容和西路差不多数量的流民,那就必须要储备足够数量的粮食。
早先水宪的大部分存粮都拿去支援西路的流民营了;贾放从桃源村运出来的粮食,加上一部分水宪新近筹措的,已经与林如海刚刚从江南运抵京城的新稻一起,做成了风靡京城的金银稻。
这会儿正是谁也没有余力去支援东路流民营的时候,太子却偏偏出了这么一道诏令。这一下,京里这些粮行一定会回头咬死原来的高价,再也不肯松口。
甚至那价格水涨船高的金银稻,也会被这些粮行拿来做借口。
太子此举,看起来是将赈灾救灾的重责大任交到了刚刚作出成绩的四皇子和荣国公肩上,可事实上也正是将他们推进了危险之中。
试想,东路聚集了求官府赈济而不得的流民,如果四皇子建了流民营,手上却没有粮,饥饿的流民很容易演变成暴民,他们的怒气也势必发泄在承诏的四皇子与荣国公身上。
水宪显然是气不打一处。他索性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四方亭里来回踱步,喃喃地道:老二这一手实在是过分了如果老三不退让,就相当于逼死了老四,罪自然栽在了老三头上;如果老三主动退让了,成全老四做出救万民的功业,也一样是因为他老二运筹帷幄,指挥得当。
这真真是个好谋略,好谋略啊!水宪气到极点,忍不住抬起头来,仰天大笑。寂静的园中处处回荡着他的笑声,笑声里也全是愤怒。
贾放原本听不懂这些老二老三老四的话,林如海在一旁不断使眼色,他才明白水宪是在说这几个皇子之间的暗流汹涌。
诏令一出,太子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反正就算是出了事,倒霉的也是他的兄弟,以及京城中和京畿东路数十万百姓跟着一起倒霉。太子却可以坐稳东宫,坐收渔利。
贾放不蠢,但是他毕竟是学工科的出身,这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都是他最不擅长的科目,因此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是一旦理解了,贾放的立场却异常坚定。
他向水宪深深一揖,说:事不宜迟。眼下已经是非常之时,舍妹曾经说过,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子衡兄,现在必须做出决断了。
林如海却咦了一声,惊讶地问:令妹我怎么记得,那天在晚晴楼上说话的是令弟林如海好像明白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贾放却完全顾不得他未来的妹夫和妹妹之间的这段缘分了,他只管紧紧盯着水宪。
我从德安县流民营中出来,拜别四皇子殿下的时候,他曾交待过一句话,说是,盼我等做一个能救万民之人。
我们现下必须加快行动,尽快将京中各大粮行的头寸挤爆,甚至可以采取非常手段,例如直接扣押一两家大粮行的存粮,杀鸡儆猴,才能令京中粮商放弃囤积,用他们的力量救民于水火。不如此则前功尽弃,最终只有那些玩弄权术,视天下生民如草芥的人攫取最大的利益。
水宪显然没有料到贾放有这样的决断,他这时已经完全冷静下来,重新坐回四方亭中的棋台跟前,拈出一枚白子,将它放置在黑子之中,然后将它翻过来,使它混迹在一群黑子之中。
你刚才说过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京里的粮行逼到墙角,只怕会伤到一个好人。贾放这时也放缓了语气,他能理解水宪的犹豫。
如果牺牲一人,可以救万民,到底牺牲不牺牲,救还是不救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群体的道德难题。
但是现在不是化解道德争议的时候,而是尽快采取行动的时候。
当初四皇子与家父主动前往西路德安县,兴建流民营,亦是不顾自身安危,自蹈险地,以求能救活十万百姓。四殿下如何想我不敢说,但是家父行事之际,从未将一人一家的福祉置于万民之上,包括他自身在内。
活一人,还是活万人,说白了其实是一个关于个体还是集体的伪命题。多数时候个体的命运与集体的利益其实没有必然冲突,只是我们在找借口,认为两者不能兼顾而已
贾放一旦开了话匣子,他说的便无人能懂。林如海和水宪都需要凝神仔细听,才能大致听懂贾放的意思。两人都觉得他这番话听来拗口,不似时人常用的言辞,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将两件事掰开来看,结论很简单:做必须做的,也做好牺牲的准备。
也就是说,我们做无愧于心的事,至于您说的那位好人尽量帮助他避开伤害,如果实在不能,便考虑伤害后如何补偿于他
水宪伸手,拈起那枚棋子,啪地一声打在棋盘上,这是下棋之人的习惯,俗话叫打围棋就是这么来的。他落子的时候,原本的黑子已经再度翻转,成为白子。
子放说的是正理!水宪此刻的表情已经恢复为一派云淡风轻,甚至还带上些许笑容。这人现在已经完全从此前的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子放,如海,此事不宜多想,单凭我等的本心率意而为便是了。
他说着,再度站起,转身来到西面的荷池跟前,竟然邀了贾放与林如海两人赏荷:没想到吧,这才四月间,小荷已露尖尖角。没多久,我等就能在这梧竹幽居里,伴随着清风赏荷品茗了。
四月末,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粮还未收上来,去岁的存粮又差不多耗尽了。家家户户的米缸都见了底,都在想方设法从米袋里抠出最后一把粮,填饱家里那几张无底洞似的嘴。
号称百谷尝的邵掌柜清晨起来,立在自家铺子的柜台跟前,眯着眼端详挂在墙上的水牌。
他知道铺面的门板一放下来,百姓们一见到这样的水牌,骂声便会再度滚滚而至。
现在的骂声可不比一两个月前,现在真是往死里骂,骂老天骂老地,问候东家的十八代祖宗,当然也不可能放过他们这些做事的前些时候他们曾将粮价降下来个十文左右,虽然还是贵,但是好些百姓都看到了希望,觉得日子再难,也能忍了。
而且那时百姓们似乎更喜欢去一个叫胭脂坊的地方买胭脂水粉,说是买水粉,其实是一斗一斗的平价粮往家里背。
但后来那个胭脂坊不知怎么的,就被官府查封了。说是有粮行的人把这事捅给了官府,胭脂坊原本无权经营米粮,官府一查属实,便在铺子上贴了封条。
在那天之后,城里所有的粮行都齐刷刷地恢复了之前的高粮价,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肯再降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