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将手一摊,无奈地道:所有的人证都被三皇子关在刑部大牢里,这些事谁知道,谁能打听得出来?
贾放:三皇子?
他这才反应过来:人原本就是管刑部的。
皇上宣布了由什么人代替太子监国了吗?
还没有。贾赦回答,但是三皇子已经接管了东宫的官员,监国的那一摊活他已经开始做起来了。宣布不宣布又有什么关系?
贾放扶额,他真的不是不看好三皇子,但是这个时空出现火器这么大的事,让三皇子这样的人去查,一时半会儿又哪里查得出来?那位可能连关心都不会关心一下。
唯一有可能亲眼见到那枚火器的,应当就是贾代善本人。而且听贾赦所转述的,贾代善了解旁人不了解的内情,而且已经将这些内情转述给皇帝陛下知道。但看现下的情况,只能等父亲伤势略好转之后再去询问了。
两兄弟在园子里转了一圈,都是一脸的疲态。
这时刚好有张氏身边的小丫鬟进园子来找贾赦,说是大奶奶有些不舒服,请大爷回去看一看。
贾放估计是张氏不放心贾赦,要丈夫赶紧回自家院子去休息一会儿。他赶紧对贾赦说:大哥赶紧回院里去看看吧!我也乏了,待会儿去稍歇一会儿,下午晌我们再聚到父亲那里去?
贾赦也记挂着身怀有孕的张氏,说了声好,便匆匆忙忙地赶去。
贾放独自一人,心里烦乱无比,他想不通:为什么这个时空会突然出现热|兵|器。自始至终他都只见过冷|兵器啊。
细想来,这个时空存在着那么一点点可以分辨的历史脉络与进程最先交到向奉壹手上的桃源村,是依井田制耕作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样的共同劳作制度消失,社会进入封建私有制,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却不断被贾放这样的社会管理者打断,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下缓解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桃源寨和周边还出现了典型的小农经济特点,也出现了一小部分轻工业(非常轻),但是距离工业革命的距离还有千百步远,连萌芽都算不上贾放甚至很悲观地认为,仅仅凭借他的一座桃源寨,甚至再加上武元县,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工业革命,至少他在这个时空逗留的短短几年里里不会出现。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时空,一个相当典型的历史阶段,却突如其来的出现了热|兵|器。
这是怎么回事?
贾放只觉得浑身疲累,但是他的脑子却在飞快地转,容不得他休息。
这件杀死了太子,又害得贾代善身受重伤的武器,是海外运来的舶来品吗?还是真的有人在这个时空里偷偷制造?
但有一点他非常确定,如果热|兵|器突然不加限制地出现在这个时空里,造成的效果会像当初大皇子领二百骑兵杀到武元城下,面对那些只能依靠双手双脚的山匪时一样不,还不止,热|兵|器时代的突然降临,是比步骑之分更加严重的降维打击。
为什么当年印加帝国拥有数百万臣民的皇帝,被区区两百个西班牙士兵勒索巨额黄金并被处死,而不是印加皇帝反过来俘虏西班牙的国王?钢铁与枪炮对于文明的影响,对一方来说可能是推动,对另一方则全然是诅咒。
贾放在大观园中踽踽而行,信步走去了大观园中正在修缮的怡红院。时辰尚早再加上府中出了变故,双文、工匠和小工们一个也不见。贾放就这么背着双手,从院门外走进去。
双文很尽责,在贾放将所有的工作交付给她的这段时间里,她兢兢业业地设计,置办最好的材料,请最熟练的工匠,打造怡红院屋内的各色家什。虽然还未完全建好,这座小院已然透着一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的气象,见之令人心生欢悦,如沐春风。
贾放立在屋子正中,望着这座大观园最华彩富丽的建筑。他对面正好是一面四面镂空的紫檀板壁,板壁上嵌着穿衣镜。穿衣镜里映出一个模样俊秀的年轻人,眼下正是他心气最高的年纪。
贾放还记得初读《红楼》的时候,曾经有人探讨过为什么曹公要写大观园,为什么要将大观园写得如此尽善尽美答案是: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大观园里的小社会越纯真越美好,毁灭带来的震撼越是令读者难以释怀。
不,绝不能这样。只要他还身在这局中,就不能容许这种事发生。
贾放在心内暗暗发誓。
第185章
张友士带来的抗生素真的有效。当晚,贾代善真的退了烧。荣府内人人都松了一口大气。
张友士检查了贾代善的情况之后,正式表示荣国公应当没有大碍了,只是说起什么时候复原还为时尚早,必须好生将养,妥善照顾。数日之后待伤口大致愈合,便可以找一位手巧心细的太医来帮忙拆线。
贾赦与史夫人都对张友士表示感激,史夫人问过张友士的名姓之后脱口而出:张神仙
张友士:我以为你们这儿才是神仙洞府。
不过此事没有必要深究,很快贾放就将张友士送回桃源寨,并且再次拜托他保守秘密。
张先生,我敢担保您这次出门问诊对您将来的行医之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总有一人您会名噪天下,泽被苍生。贾放预言了张友士的将来,却吓到了张友士。
不敢不敢,您这样说,学生便更加不张扬。张友士诚惶诚恐地表示,他将来一定要戒骄戒躁,潜心钻研,打磨医术,总要对得起医者的职责。
贾放便与他约定,抗生素可以进一步开展实验,待实验结果稳定,便可以组织生产。贾放可以帮助他将这药物送到各地,到时便真的是泽被苍生了。
荣国府这边的情形稳定下来。东宫那里也终于有了消息太子与太子妃将在五日以后出大殡。届时但凡京中身有品级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皆入东宫致祭,并为太子送殡。
恰好这时贾赦的世子请封被批下来了,礼部送来通知:既然荣国公到时就由贾赦这位小公爷代父入宫致祭。
贾赦领命,荣府内自然请了绣娘为贾赦与贾放二人赶制素色的衣裳与配饰。
出殡之前两日,贾赦却来找贾放:老三,到时前往东宫致祭,你也一起去吗?
贾赦暂时顶替着贾代善的国公之位,而贾放身上背着正二品的官职,两人前往致祭的时候排位都很靠前,没准儿还可以搭个伴。
但贾赦却说:父亲怕是情愿你还留在南方反正你回京这几天完全没有出过府,府里见到的人也不多。你就说身在南方,赶不上为太子出大殡又如何?
他还拍胸脯保证,关于贾放的消息绝对不会传扬出去:府里哪个仆下要是敢乱嚼舌根,看我不打个半死送庄子上去。
如今贾代善伤重,史夫人的心思全都在丈夫身上。贾赦又新得了世子之位,正好在府里掌权立威。贾放心知贾赦一定能做到,但是他还是谢过贾赦为他想着:大哥,我还是该去送一送太子。再说,我与人约好了。
他与大皇子约好了,要在京里见,如若不然,估计会永远失掉那位大哥的信任。
贾赦一怔,顿时明白了,点着头道:原该如此,是大哥想左了。没想到太子殿下也是你的也是你的兄长。
贾放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