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放对这个秋姐的观感亦不错,她很有决断力,同时作风比较沉稳,亲自试过成功的方法才会被正式采用。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她的风格是比较合适的。
随之大家又谈起了场地、设备与技术。妇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起,她们需要晒棉去籽的空场,用来沤麻的大型水槽,和用来盛放织机的作坊。
我们现在数了一下,这边一共七户人家,能出七台纺线机,七台织机。眼下是只有这么多,但是我们想以后一定会需要请木匠多打几台
贾放听了一耳朵,随即又走神了。
历史上纺织技术曾经经历过几次飞跃,宋末元初时黄道婆从海南带回了经改进的棉纺技术,并且制作与改进了一系列纺织机械,从此让南方各地的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棉花也得到推广,开始在多地广泛种植。
但是很少有人留意,元代中国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水力纺织机,而且不只是在某一个地点,而是在中原各处拥有水利资源的地方多点开花。
这种水力机械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先进机械的各种特点,由动力设备、传动装置、和作业装置一起构成。世界上大多认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最早发生地,但也有人认为英国早期出现的水力纺织机,和中国元代的水力机械形式非常接近,很可能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由西方人研究改进之后投入生产使用的。
西方实现水力纺织,要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但是中国的水力纺织机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继续发展,更加没有像英国一样,找到蒸汽机这样的稳定、持久的动力,替代水力,成为新的动力来源。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缘故。
尽管如此,贾放还是希望他的村民能够尝试一下水力纺织毕竟中国利用水转碾磨的技术已经超过千年,纺织机则是在水转碾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将水力发动机带来的动能用皮带和导轮传送到织机上,一边转动纱锭,一边转动纱轮,从而完成捻纱和卷纱的工序。
水力织机,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把这个想法略提了提,一群妇人登时又惊了:您是说您是说,用水车纺纱织布?
但也有人表示对此曾有耳闻:确实俺小的时候,俺娘曾经说过,祖辈曾经有这样的织机。
其他人也渐渐开始联想:对啊,我说为啥村里留下来的织机都靠近水边,挨着磨坊。感情是原来水车也能用来纺线啊!
贾放猜想这些妇人的乡里可能也尝试过水力纺织。但是由于水力不太稳定,这种技术便渐渐消失,还是回到了手工。
但他的桃源寨里,水力资源是相对充沛的,即使冬天枯水季,青坊河的水也能提供一部分动力。因此他的建议是,在青坊河边选择一块地,作为纺织厂的场所。妇人们先把织机搬过去,等到厂房建好了就先开工。与此同时,由桂遐学带一个研发团队,尝试建设水力织机。
如果将来,这个纺织厂真的做到规模很大了,水力资源不够满足动力要求,可以到那时再考虑引入蒸汽机之类的替代动力。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嘛!
我?我也可以吗?桂遐学的反应,显示他并没有多少自我怀疑,相反十分跃跃欲试。
可以!贾放点头,没什么难的。原理和水转碾磨是一致的,只是需要你着重观察大姐大娘们的织机是怎么工作的,然后将动力引入,替代她们的人工就可以了。
秋姐这时终于反应过来:贾三爷,您是说,到时用水转织机,就不用咱们动手了?
贾放微笑:大致是这样,只要这机器一开,便弦随轮转,整个织机自己会运作。但是织机还需要人照料,捻捻线头,置换纱锭什么的,也还都是需要各位动手的。只不过用了新的机器,一人就可以照顾多台织机。同样一人,能织出的布料,会比以前多出数倍。
他又转向桂遐学:小桂,敢想敢做一点。设计织机的时候,想办法多加几个纱锭。现在诸位一台纺纱机上最多能安几个纱锭?三个纱锭?这样,小桂,你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安上三十二个。
三十二个?妇人们惊异的眼神再次说明她们大多认为贾放是在开玩笑、吹牛皮。
桂遐学却听得很开心,点着头在纸上记下来:三十二个好嘞!
先这样吧,大家先把作坊建起来,棉麻布织起来,然后把水力织机研究出来到那时,我赶打包票,整个桃源寨,再也不缺布料做衣服,而各位的钱包里,也绝不会缺流通券的。
妇人们面面相觑,她们谁也没有想到,一出企划下来,竟会是这个结果。贾放给她们描绘的前景实在是太美妙,美妙到让人不太敢相信。
但这背后的风险究竟有多少,那些研发水力机械产生的大量成本,会不会也背在她们身上,成为她们的债务。
旁人都还在兴奋的时候,秋姐却已经想到了这些,她缓缓地开口,问贾放:贾三爷,不是小妇人想泼您的冷水,小妇人只是想若是这水力织机造不出来,或是造出来不成功算谁的?
贾放闻言笑了:正好想和各位商量,各位的纺织厂,我想入股。
入股?
妇人们再一次面面相觑,她们今日到这招商部,原本只是想咨询一下企划书该怎么做,谁想到这接二连三的,各种新鲜做法和说辞统统摆到了她们面前,让她们从头至尾都在犯晕。
贾放说是想要入股,究竟怎么个入股法?
但是妇人们一听见他这么说,纷纷都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办纺织作坊的风险是大大地减小了毕竟贾三爷都被她们拖了下水,往后这作坊,一定能成!
第118章
贾放对纺织厂提出的入股要求,乃是有特定指向的针对性入股。
也就是说,贾放对纺织厂的那部分投资,主要是为了研制水力纺织机的各种投入。也就是说,研发出来了,好处是大家的,从水力纺织机中赚到的收益,让大家按入股的比例平分。但若是没研发出来,这部分损失都算在他头上。
但贾放心里有数,表面看新技术的风险都是他的,其实有啥风险?
老祖先已经成功过一回的机械设备,现在他重新再做,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再说了,退一万步,如果他们真的没法儿重新设计出前人已经试制成功的水力纺织机,他还是可以去潇湘馆的藏书室去求一些书籍资料,找一找各种纺织机械的设计图么,后世的珍妮纺织机、卡特莱特水力纺织机,图纸都是能找到的。
散会之后,贾放与桂遐学略谈了谈。
桂遐学一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模样,当着贾放的面夸夸其谈他今日的贡献:怎么样?我一想便想出了棉麻混织的主意,很厉害吧?
贾放:对于纺织从无半点了解,一下就能提出棉麻混纺,这份发散思维,确实值得表扬,只是这态度也太臭美了点吧?
桂遐学却拍拍贾放的肩膀:感谢你这么相信我呀!
桂遐学的意思,贾放提出入股,就是相信他桂遐学一定能成功,否则贾放也不会用真金白银来为他担保。
贾放白他一眼:若真是走投无路了没招了就来找我,我再怎么大方也不会让自己的投资打水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