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2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gu903();双文知道贾放在稻香村中有隐秘,但是她不知道打掩护是什么意思,只能大概猜测,并且默默习惯贾放各种稀奇古怪的用词。

好在这次贾放去的时间不长,回来的时候手中捧着几株开着小黄花的植株,小心翼翼地来到蘅芜苑里,在那玲珑山石下寻了一小块空地,把这几株小花栽种在这片空地上。

双文好奇地问:这么冷的天,三爷从哪儿寻到的花儿?

贾放随口回答:桃源村那里地气偏暖。

双文:?桃源村?原来那稻香村中真的别有洞天?

她答应过贾放,会对大观园中的一切守口如瓶,这时便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

贾放则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说漏了什么,小心地把土洒在植株根部,轻轻压实,然后吐出一口气,说:也不晓得这样行不行。

他这时满手都是土,赶紧到蘅芜苑后,从储水缸中打出一点水,净了手,仔细擦干,再回来拿那本《名录》,同时心里暗暗祈愿:这黄花蒿,可以算是被重点研究过一番的物种了,而且对南方百姓的健康非常非常重要,够资格收录在蘅芜苑大植物园的名录里了吧?

贾放慢慢地翻动这本名录,名录里的物种是按照拉丁文植物学名的字母排序,所以他很郁闷:不知道黄花蒿的学名究竟是什么,所以也不知道这种究竟会出现在什么位置。万一这种植物的学名是Z打头的,那他是不是应该早点从最后一页翻起?

谁知他的运气非常不错,刚翻了两页,就翻到了一项全新的植物物种,一株绿色开小黄花的蒿草,图画旁边清晰地标明了植物学名黄花蒿,A竟然是A打头的。

至此,贾放完全确认,这一页绝对是新出现的,早先他翻书的时候从没见过。

他手中的这本《名录》,很可能就和水宪从潇湘馆取走的那一本《书目》一样,能够自动更新。只要他往蘅芜苑中添加新的重要植物物种,这本《名录》里也就会跟着添加。

贾放慢慢地往下读,见到黄花蒿这一页中明确写道:含挥发油,可提取青蒿素,可做抗疟药,可做抗血药。他也忍不住欣喜这就是编撰《植物名录》的意义了。以后世人若有机会查阅,便可以察觉这种形貌普通,并不惹人注目的小草,竟也有这样巨大的药用价值。

好好维护这座植物园,好好更新这本册子,也许将来能编出一本《本草纲目》来呢?

贾放把册子收好,再回头去查看他那一卷卷轴。

贾放很欣喜,双文也忍不住凑头来看:果然

只见那卷轴之上,蘅芜苑跟前的那一座玲珑山石,现在已经染上了淡淡的青色,这色彩相当微妙,将湖石表面的青灰色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而山石上一片翠绿茂叶,中间点缀着一点一点鲜红,应当就是那些珊瑚豆子一般颜色的果实。

山石之后,蘅芜苑的主体建筑露出一个角。

贾放舒了一口气,心想:总算是完成了。

但是,等等贾放突然想到:新提示呢?

之前两回,都是建完之后在这卷轴上变为彩色,同时再出现一座新的建筑,呈现水墨色,那就是他下一步的目标。

但这次又出了幺蛾子,他完成了蘅芜苑的主体建筑,但是下一步需要建筑/修复的项目却没有出现。

贾放很想挥一挥这幅卷轴:是不是出问题了?

双文却比他仔细,对卷轴上蘅芜苑的图形也要熟悉得多。她立即发现了不同,伸手指着图上,道:看,三爷,这里多了一道折带板桥。

贾放定睛一看,才发现卷轴上当真多出来一道桥,而且是墨色所绘,只不过因为画面布局的缘故,这道桥只是在蘅芜苑的玲珑山石侧面露出浅浅的一道,所以不易被人察觉。如果不是双文细心,他就一定会错过去了。

折带朱栏板桥!贾放登时想起,原著上确实提过这么一座桥,而且桥的地点也确实是在蘅芜苑附近。

这折带板桥,乃是桥面没有弧度的平桥。折带乃是指桥面有曲折,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都有,但一般都会统称为九曲桥,是中国古代造园术中的重要一环。左右来回曲折的折桥,能够延长园林景观的动线,扩大园中人的视野,也为园中景致增加韵律感。

贾放与双文都对这折带板桥很熟悉,只是贾放因为读过原著,所以知道这板桥上的栏杆是朱红色的。

而双文要反应一下才想明白:确实如此,绿柳红桥,这样搭配才好看。

于是,下一步修筑这座折带朱栏板桥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贾放说:正好,工程不算大,所费的时间也不多,正好让这些匠人和小工们在年前干完,每个人领一个大红包,回家过年。

双文登时笑:三爷考虑得周详。

贾放又说:这桥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你可以吗?

双文比她刚来时多了好些自信,当即掩口轻笑道:我绘出图样来,三爷难道就不看了吗?

贾放这个人天性精细而谨慎,双文画的蘅芜苑图样每一幅他都看过,需要改的都圈出来让她改。双文也因此获益匪浅。所以这时她这么一说,贾放也笑了他既然领了这个大观园总设计师的头衔,手下的作品,他自然得一件件检查。

一时大观园的工作安排就这么决定了。双文自去画草图,第二天与工匠们分派任务,大家先着手准备起来。

贾放却有他自己的心事

大观园里增加的这一条折带朱栏板桥,式样比较简单,建筑起来一点儿也不费事。但这提醒了他:或许在缩地鞭的另一头,桃源寨里,也该考虑建一座桥了。

他在桃源寨的整片封地,实际上被青坊河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部分。其中,原本土著们生活的桃源村,以及绝大部分种植稻米的水田,都在青坊河的左岸。因此左岸成了桃源寨的主要生产和生活区域。

但是从余江来的新移民抵达之后,那些没有分到土地的人们开始着手开垦新的土地。他们在贾放这里拿到了开垦许可,其中有一部分待开的荒地便位于青坊河的右岸。

青坊河水大的时候,人们尝试游泳过河,水小的时候就直接蹚水过去。但因为怕水里还有没有完全根除的钉螺,所以人们过河过得都提心吊胆的。

后来人们就想了个土办法。他们在河两岸各寻了一棵大树,树身上拴起一根粗粗的绳缆,然后在这绳缆上拴上一条小船。

需要过河的时候,他们就坐在这条小船上,使劲儿拉动缆绳,就能把自己拉到对面去。

但这也稍许有些麻烦:一来只有这一条小船,一次只能载两三人,如果有很多人需要同时过河,就需要等上很久;二来这小船的位置也有些麻烦,有时村民们兴冲冲准备过河,在河边一看,那船正在对岸,得赶紧把船拉过来,刚拉到一半,对岸来人了,见到便拍腿惋惜:早知道你就等这片刻的功夫,把我拉过去嘛!

因此贾放想:既然将来青坊河对岸的开发在所难免,那就早早地把桥梁设施建起来吧。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