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是的,这方面的原因肯定是存在的,但却不是最主要的,什么是主要的呢
汉朝的赋税从汉初到汉末其实都不是很重,最差也是“十税一”,有过“十五税一”,也有过“三十税一”,甚至有过不收税的时候,汉末时候的税收政策也应该维持在十税一到十五税一之间,这跟汉初差不多,可就是同样的税赋政策在汉初造就了“文景之治”,到汉末就出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问题,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口增多。
汉初有多少人口汉朝建立的时候,全国的人口不足2000万,应该也就是1000万出点头。
而汉末有多少人口据后世的统计为5600多万,这还不包括一些被刻意隐藏的人口。
这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汉末与汉初相比,人口增长近四五倍乃至更多,而汉朝的疆域虽然扩大了不少,但是耕地面积却增长不多,这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所以,这样一来,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就减少了。
举个例子,原来需要10亩田才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现在家人翻了几番,变成了二十个,这10亩田就养活不了这家子人了,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汉朝晚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
何谓流民就是失去土地而四处找生活的农民。这些人是生活在汉末最底层的阶级,赤贫如洗,一无所有,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存,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这些流民就是后来黄巾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人口的增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加速了贫富分化,加重了阶级矛盾,是汉朝覆灭的第一原因。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汉朝的统治阶级知不知道汉朝有这么多流离失所的流民呢应该说是知道的,汉朝的统治者开始还采取了一些赈济措施,但是到了后来,这个政策执行不下去了,因为大汉朝的国库已经空虚了,没钱了。
汉朝政府的国库收入在汉末的时候应该维持在20亿钱到30亿钱之间,当然,汉朝还是有一些老底子的,上百亿钱应该还是有的,但是,最后,钱没了。
原因很简单,西疆凉州一带的羌族发生了叛乱,政府为了平定叛乱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场叛乱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几十年,最后也没有完全镇压下来,但国库却已经被耗空了。
羌族为什么会叛乱或者说是起义
这跟很多贪官污吏有关系,汉朝一直以来并没有正视过羌族的地位,羌人在汉朝的地位比不上归属的匈奴人。
匈奴人归属汉朝后,汉朝给予了匈奴人很大的自治之权,而条件就是承认大汉朝的统治地位,汉朝跟其它异族如鲜卑作战时,匈奴人派出族中军队予以协助,所以,匈奴人在归属汉朝后日子过得还是相对滋润的。
而羌人就不一样了,羌人归属汉朝后,需要接受汉朝地方官的统辖,自治权很小。这与羌人从末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有关系,都是相对独立的部落,不像匈奴人一样抱成团,因此,汉朝可以将各个部落,如先零羌,白马羌,烧当羌分拆开来置于各郡之下,接受州郡长官的统治。
而汉朝的统治者对凉州的态度本身就不是很重视,这跟东汉定都洛阳有关系。
凉州,离洛阳远着呢,中间还隔着一个关中,所以,在东汉的时候,凉州由于不受重视,所以吏治非常腐败。
不管是哪方势力,都把凉州当成了一个捞钱的地方,当时凉州不仅是羌族活不下去了,后来,连凉州的汉人也活不下去了,因此,开始只是羌族反抗,后来,汉人也参加了叛乱,有汉族参加的叛乱性质远比单纯的羌族起义来得复杂得多,因此,凉州成了东汉后期的花钱桶,数以百亿记的钱财花在这个地方。
到了汉末,朝廷甚至一度有过要放弃凉州的打算,可见汉政府对凉州确实已经难能为力了。因此,凉州的叛乱是汉朝覆灭的第二个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朝廷国库空虚,无力赈济流民,给了太平道可乘之机。
什么是太平道呢太平道是汉末道家的分支之一,汉末道家大致有三大分支,一是张鲁父子的五斗米道,一是于吉的太平青领道,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张角的太平道了。
太平道之所以会利用流民进行起义,其实质上是学术思想争斗的升级版。众所周知,汉初采用的学术思想是道家的黄老之术,黄老之术是道家的一种思想流派,这种思想,在汉初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景之治”有很大的功劳应该属于它。
正文第四八五章曹魏最大的秘密
到了汉孝武帝时,皇帝想有所作为,而崇尚无为的黄老学说显然不是汉武帝所要的,最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经过改良版的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施政纲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学说一下子从执政堂变成在野党,地位一落千丈。对于这种落差,道家学派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因此,道家的传承人无时无刻不以重返朝廷为目的。
在汉孝武之后,道家学派的人做过很多次的努力,但是最终都由于既得利益者--儒生出身的官员们的反对而失败。
而到了汉末时,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当时作为国学的儒学已经渐渐的僵化,没有完成自我提升的蜕变,无力解决国家危机,使得很多人对此不满,个别人开始谋求新的出路,而此时,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汉初造就“文景之治”的道家学说。
但是想采用道家学说是一回事,让道家学派重立于朝堂之上却是另一回事,这会对当时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虽然汉末不少人都在重新接受道家学说,但是却鲜有人提出让道家这个“在野党”重回朝堂。
张角,号“大贤良师”,依靠传教,当时在民间乃到官场都有很高的声望,当时不少大儒都与张角有良好的关系,很多朝廷大员家中都悬挂着大贤良师的画像。
虽然有着很高的人望,但是张角心中清楚,想依靠这些让道家得以返回朝堂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就好比皇帝也敬神仙,但如果神仙说,你这皇帝别做了,让我来做吧,再傻的皇帝也不会同意。
张角显然不会放弃,于是就想通过农民起义来实现道家治国的理念。张角自己想不想做皇帝呢这个很难说,不过我觉得他可能还是想在不破坏汉朝统治的基础上,来实现道家执政的理想,这从他起义时自号“天公将军”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张角为了这一次农民起义准备了很久,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当时有些高明之士可能猜测到了张角的意图,但是朝堂上却没有这个意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