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2(2 / 2)

水浒有天庭 明星Vs偶像 2208 字 2023-10-11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赶走了刘贺,霍光开始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讨论立谁继位。汉武帝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在议论立谁为帝时都主张广陵王。

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等在昌邑王之前就没有考虑广陵王。燕刺王刘旦因谋反而被诛灭,他儿子也就不在讨论范围中。

这时,身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对霍光说起卫太子刘据的孙儿、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病己还在人间。

汉武帝时期就下诏,让刘询在掖庭看护培养,今年已经18岁了,从师傅那里学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节俭,仁慈爱人。

霍光等于是上奏皇太后,得到批准之后派宗正刘德和丙吉一道,来到尚冠里汉武帝曾孙刘询家中,伺候他沐浴以后,赐给皇帝之服。

太仆用轻便车先将刘询迎接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也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上官皇后先封其为阳武侯。

这时,霍光捧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在拜了高皇帝刘邦庙之后,刘询登基,这就是汉宣帝。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皇位重新又回到了本来就应该当皇帝的戾太子刘据这一支。

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但是汉少帝刘辩可是什么也没做啊,而且为人聪颖,没有昏庸之说,加上董卓也没有伊万、霍光的才能,便是卢植说的“又无伊、霍之大才”,所以不应该也不能废了他。

董卓的本意是为废而废,管你有没有昏庸,不过废帝立威以及获受拥立新皇之滔天大功,谁敢反对,那就要“顺我者昌,逆我则亡”。

于是董卓大怒,如三国演义中记载般: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卓乃止。

司徒王允曰:“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于是百官皆散。

这里面袁绍、曹操等这些后来不可一世的诸侯,当下可都是始终默默无言。倒是丁原率先出来大动干戈了,史载:“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

董卓还没睡醒呢,就有人来报,说丁原在城外骂阵呢,喊着号让董卓出去,说是要弄死他。

董卓一骨碌就爬了起来,骂道:

“丁原这匹夫是蹬鼻子上脸啊,来人,整军备马,我要杀了这老匹夫。”

董卓点齐兵马,带着李儒出了城。

两军阵前,只见吕布头戴金冠,身披战袍,内穿铠甲,腰系宝带,手拿方天画戟,骑着马和丁原一块和董卓军对峙。

那边丁原一看董卓出来了,破口大骂:“本来这国家就被宦官折腾的够呛,现在刚稳当稳当,你个不要脸的死胖子又蹦出来要废了皇帝,该杀”

董卓刚想回骂几句,吕布一夹胯下马,那马一疼,跑的像不要命了似的,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董卓的手下没有人是吕布的对手,就连董卓都差点被杀,可谓心有余悸,当时:

吕布领兵势如破竹一下子冲杀到董卓跟前,抬手就是一戟,董卓大惊失色,左右亲兵急忙来援,被这一戟砸杀得七零八落,余势未减杀向董卓。

“欺人太甚”董卓大怒,想他董卓也是千军万马闯出来的,别看他肥胖,武勇还是不凡的。

只见他不慌不忙,挥刀一迎,不愧是枭雄人物,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正文第四六二章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吕布

只是想法是美好的,这一迎不要紧,他的刀直接就被磕飞了,不但如此,就连他的手都被震麻了,半天都没有知觉。

不过幸好吕布这一戟是强弩之末,董卓的刀被磕飞的同时,他这一戟也未建功,最后董卓是化险为夷,虚惊一场。

不过这也吓坏了董卓,暗道:这个吕布实在是勇不可挡,因此兵败三十里。

退了三十里之后,董卓干什么了呢首先就是“聚众商议”。董卓说:

“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

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也。

你说董卓这人什么智商“卓大喜”,他喜的是什么他喜欢“吕布非常人”,然而却忽略了李肃口中之言“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你说,武将“勇而无谋”最多不能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完全可以做冲锋陷阵的猛将啊,找好定位就好然而“见利忘义”这个标签,还不需要警醒吗

或许董卓野心太大,“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以为自己能够驾驭吕布这头虓虎,不会遭反噬,后来怎么样

咱们不说这些,只说吕布“见利忘义”是否属实李肃接下来要办的事,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

虎贲中郎将李肃提出要去策反吕布,董卓大喜,给吕布备下了宝马赤兔一匹、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下足了本钱。

尤其是那匹赤兔宝马,绝对是限量版万中无一的好马,头至尾长一丈,蹄至项高八尺,能日行千里,登山渡水如履平地。

骑上它,进攻的时候杀人于无形,撤退的时候敌人追不上。印证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