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1 / 2)

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

这话说的,在堂下听着的百姓,但凡属旁支的,心里都生出舒坦,心想这县太爷说话就是有水平。嫡支的多少生出些不快,但是这种情势下,谁还管得了别支的事,将自家管好了就不错了。

今日袁化这一番话,配合桃源寨的政策一起,日后更加促进了武元县的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发展,只是现今这大堂上,还没人能想得那般深远。

这时,一名县吏赶来,在县令耳边耳语几句。袁化登时一拍惊堂木,喝道:好你个赵四强赵家家中,抄没了将近四千石粮食。你赵家是早早就盘算好了,无论是武元县被围断粮,还是城里进了山匪,你赵家都可以关起院门来过日子,靠这些粮食,怕是一年半载都能支持得了。只可惜你赵家想错了。

说着袁化站了起来,大声道:本官宣布,将从赵家抄没的所有存粮,全部没入县库,手头无粮的百姓,每日可来县库跟前,领取口粮!

这一下,县衙跟前欢声雷动,赵家跌倒,大家吃饱,这四千石粮食,可以够武元县城里的人再撑上好几天的了。

一片欢腾声中,赵四强满脸是血,却将后槽牙磨得格格直响。

忽然,只听赵四强仰天大笑:四千石,四千石,哈哈哈

堂下的欢呼声渐渐止歇,只剩赵四强一人的笑声在武元县衙之中回荡。人人莫名其妙,不明白这赵四强到底在笑什么。

哈哈哈,我说县太爷啊县太爷,你难道到了今日都还不明白?

在赵四强的笑声之中,县令袁化的脸色有点儿发绿。

你以为这匪患真是我赵家引来的?县太爷,根子还是在您身上,在您身后那位节度使大人身上。

这匪患一起,就没有可能停下来

四千石粮食能顶个啥?

等到城破之时,你们,还有这些堂下的可怜人,就都和我赵家一样,一样,哈哈哈哈

第169章

这匪患一旦起了,就停不下来

赵四强在武元县大堂上掷下了这句血淋淋的诅咒,似乎真的应验了。

肃清武元县内赵家、刘家,只是暂时平息了武元县城内部的矛盾而已,而武元城外,山匪依然在。

甚至武元县内也不平静:百姓们要求县尊大人将赵四强、刘士林等人绳之以法,明正典刑;袁老爷却并无私刑将人犯处死的权限,他只能行文上报刑部。但是目前行文是行不出去的,这两边就僵在这里。

城外头的山匪却没有一点点要退却的架势。

当日顺着绳梯爬上武元城头,以及冲进县城南门的山匪,全部枭首示众,首级就挂在县城的南门外,天长日久,连武元县的乡勇们自己都觉得瘆得慌了,城墙下头的山匪却还是照旧来来回回,无动于衷。

每每这时,武元县的人才会感慨:这些真是山匪,全无半点袍泽情谊。

但转头又想起来:这绝对不是山匪,哪有山匪会为了一点虚无缥缈的好处,死守在一处围城的?

紧接着来了坏消息。

平南大营调往永安州的三千军,转向武元县,尝试解武元之围。这三千军被武元县的百姓们给予厚望。虽说这三千军人数不及山匪,但对方只是匪,而他们是官军。

岂料这三千军竟然不敌武元城下的四千山匪,而且是一溃千里,直接逃回平安州,向平南大营告急去了。

武元县的乡勇们从此每天看着山匪们在城下耀武扬威地扛着官军丢下的各种兵械,甚至还有在城墙底下公然演戏的,一拨人穿上从官兵的服色,做出那窝囊无比的状态,左躲右闪,最后被山匪同伴们一招毙命。

武元县人每天都看得心头火起,可是却只能望洋兴叹换成他们不也是一样,而且现在他们只靠着武元县坚固的城墙庇佑,连城都不敢出。

城里的粮食也在飞速的减少。从赵家抄出的四千石粮食,摊到全县七万人头上根本没多少。如今县里被迫限制口粮,除了要上城戍卫的乡勇之外,其余所有人,包括县尊袁化、常驻在节度使府的那位夏学政在内,每天的口粮减半。妇人与孩童甚至减得还要多。

一时武元县里人人面黄肌瘦,精神不振,连打招呼都没力气。

到了这时候,终于有人想念起贾放来了:为什么节度使大人不在城里啊!

是呀,听说他带着桃源寨的两千丁,就把外头那些山匪都杀退了。你们说,这贾大人看着如此年轻,究竟是有什么本事,能扛得住那么多的山匪?

我知道我知道,那位贾大人可以通神。

别瞎说

是真的,桃源寨好多人都知道。他们说贾大人有神明之助,绝非凡人。否则为啥这两年桃源寨的变化如此之大,咱们认都认不出来?

这次他带人将山匪们杀退,就是得了神明之助。

你听谁说的?

我听被俘的山匪说的,他们就是桃源寨攻不下来,才转回头围住了咱们武元的。

顿时好几个人都郁闷起来:贾大人为啥要回桃源寨去啊!

但事实是,贾放也想解武元之围,也想往武元县城中运粮,但是他做不到

木轨被焚,运粮的难度增大,而通往武元县城的任何一条通路,都被山匪们堵了个水泄不通。

每次贾放想要对武元有所动作的时候,武元城下的山匪就会掉头,再次对桃源寨一番骚扰但骚扰的结果往往是,山匪发现桃源寨的各种防御设施又加强了好几分,防护墙又高了一丈,墙上修了箭垛出来,烟气弹的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但是贾放也同样没办法援救武元县城一时间竟是双方都感受到无穷的挫败,再加上武元县城里的人,三方都在郁闷,是个三输的局面。

又过了十来日,武元县点燃了告急的烟雾。据贾放判断,应当是城内接近断粮,人心浮动。县令袁化为了安定人心,向外求援,希望能够暂时稳定一下城内百姓的情绪,同时也期盼外界的援军尽快到来。

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武元县打开城门突围。而山匪们等了这么久,就是在等武元县再次打开城门的机会。

贾放自然不能坐视武元有事。武元县对他来说,不止是府署设在其中那么简单,他希望在南方推动的一切变化,都是从武元起始。县令袁化的仕途,也是同他的政治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贾放虽然不玩政治,但这一点他心里也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