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算他没想好,这些人也必须从京中出发了。他们见过贾放,即日便动身南下。而贾放授平南节度使,节制广南大营与各州县的官员,这旨意往南边送的还要早些,估计不几日就要到南方州县了。
郑伯宜临走之前,贾放对他面授机宜:南方这一两日可能会有山崩地动的消息报到京城,你心里要有个准备。路上要是看到什么,可以草拟文书,先送来荣国府。
郑伯宜大吃一惊,问:什么时候发生的?
贾放:就今天。
郑伯宜:这怎么可能
他不大相信这个少年人说的事,南方贾放的封地距此三千余里,就算是六百里加急的消息,送到京中也起码要五天。今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有人京中得知?莫不是掐指一算算出来的?
贾放知他不信,但是这消息郑伯宜在路上自然会得知。贾放现在想做的,不过是慢慢建立起自己在幕僚们心中的形象他了不仅仅是个靠爹上位的小孩,他与自己在南方的封地之间,有种神秘的联系。
这边贾放未来的幕僚们便先往南边去了。
武元县,县令袁化坐在县衙中心惊胆战,后怕不已昨天武元县与桃源寨之间的两座无名山倒塌,武元县这边看到的景象也蔚为壮观,令人胆寒。
县尊大人当即想起了当初他还曾经亲自前往桃源寨,为那里的乡民建的济民桥题字。
如果刚好是他去的那天,这两座山崩了,坐轿在林间小道穿行的他,兴许就会被滚下来的山石压着,被冲出来的野兽吓着
袁县令赶紧去了衙署后面、内宅之前的神龛处,烧香磕头,感谢老天爷,高抬贵手,饶了他这条性命。同时他越想越害怕,啐了一口抱怨道:桃源寨什么鬼地方,本官再也不去了。
当日曾经当面羞辱贾放的师爷姓李,李师爷却完全没啥侥幸不侥幸的,跑来找袁县令:大老爷,大老爷昨儿那山崩,势必要上书报与朝廷知道。您您给定个调,这文书,究竟该怎么写?
山崩是大事,当地必要上报的。越是这种事越要措辞谨慎,毕竟也是涉及天人感应的,一旦有什么不妥,就是袁老爷丢乌纱的大事。
袁县令一听就愁容满面,问:本县有无人员损伤?
李师爷摇头:小桂从昨天开始已经去探问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里有伤亡的回报。
袁县令闭着眼睛伸手抚胸,连声道:那还好,那还好!
李师爷却提醒:关键是桃源寨那头不知道情形如何啊!
袁县令也苦了脸,嘟嘟哝哝地道:桃源都怪桃源他突然反应过来,连忙问李师爷:那倒塌的两座无名山,是在武元县境内还是在桃源寨境内?
李师爷答道:都在桃源寨境内。
袁县令再次长舒一口气,闭着眼睛抚胸:那还好,还好乌纱基本上是保住了。
你草拟文书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一条写仔细了,这祸起之处不在武元县,而在桃源。桃源寨,以一未及弱冠的少年为封主,此人寸功未建,对该处亦放任自流,以至于天怨人怒不能写天怨人怒,你帮本官措个辞吧要将本官的政绩写上去,本官曾亲临桃源寨,主持修造济民桥
李师爷一一应了,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您是说那桃源寨的封主乃是一名未及弱冠的少年?
袁县令点头,道:原本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封地,后来转给其子,贾放,在府中行三。年纪么,听说不太大,十几岁吧,肯定未及弱冠之年。
李师爷登时倒抽了一口气,他想起当日青坊桥落成的那一日,桃源寨中有个少年,年纪轻轻略显文弱,亲笔为那桥题字,而旁人都喊他贾三爷。
李师爷咕嘟一声,吞了一口口涎,心想:不会那么巧吧。
他强自安慰自己,绝不会有那样的人,国公府的少爷,千里迢迢跑去封地上为百姓张罗一座桥那一定是管事,一定是个小管事!
两人正在商量,外头靴声霍霍,桂遐学大踏步进来,向县尊大人行过礼,开口道:大人,已经清点过本县各处人口,确认俱无损伤。
袁县令总算彻底放下心来,叹着气道:侥天之幸,侥天之幸!
李师爷在一旁想他的文书应当怎么写:既然无人伤亡,那便只能说是上天示警?
桂遐学当即反驳:这是那两座山的石质所决定的。与上天示警有什么关系?
袁县令与李师爷齐声道:胡说!
山石不就是山石?你看咱们县四周也有不少土山,也没见哪座就这么倒下来的?
桂遐学大约与这两位早已辩论成习惯,一点儿也不怵,直接反驳:山石的石质当然有关系,我听贾三公子说过,这一带的山石叫做石灰岩,其中的成分可溶于水,雨水日夜穿凿,容易在山腹内形成空洞,年深日久,空洞越来越大,山体失了支撑,自然就塌了。
袁县令继续道胡说的同时,李师爷骇异地问:贾三公子?
桂遐学点点头:就是上次,县尊大人去桃源寨主持青坊桥落成的时候认识的。
李师爷已经快要被他自己给吓厥过去了。
桂遐学这才把最重要的说出来:县尊大人,刚才学生遇到了桃源寨来人,也问了他们那边的情况。桃源寨,与武元县一样,人员均无损伤,不过有些房屋倾斜、家畜出逃之类的小事。
但最紧要的一桩,乃是桃源寨与武元县之间,如今多出了一条便捷的通路。以往靠步行需要大半天的道路,现在最多两个时辰便能到了。
桃源寨那边知会武元县,说是他们会加紧抢修,争取早日修筑一条方便百姓通行的大道出来。武元县辖内,或许也应考虑让现有道路能够连上那边来路
桂遐学兴致勃勃地说了一堆,谁曾想那袁县令与李师爷压根儿没有听进去。两人只管目瞪口呆地对视,毕竟谁都以为山崩是大灾,谁能想到,这山崩之后,路也通了呢?
袁县令呆了半晌,突然跳起来拍李师爷的肩膀:老李,老李,快给本官准备笔墨,本官要亲自执笔这,这不是山崩,这是祥瑞呀!
李师爷也一副喜极而泣的样子,拉着袁县令的衣袖,感触无比地道:可不是祥瑞,可不是祥瑞吗?
旁边桂遐学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道:这不是祥瑞,就是石灰岩的成分可溶于水
算了,眼前这两位已经激动得快要翩翩起舞,桂遐学心想:还是不要白费口舌了。
第112章
在武元县衙的通力合作之下,关于祥瑞式山崩的报告很快上报,先是报上永宁州,随后送往京城。
京里监国太子读到这份报告几乎快笑傻了:哪有把山崩当做祥瑞来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