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接过来,粗略地翻了翻,有些不满地吐槽:不是已经明说了,天一书局有的买,花个什么高价?他如此大费周章,不就是为了多让人来看他的这本书吗?
门客们都闹不清这位爷究竟在懊恼什么,一时吓的都噤口不言。半晌,才听三皇子半是气愤,半是恐惧地说道:这哪里是什么万物之理,这明白着就是格物致知,实证为先的理论?
想不到时隔这么多年,竟然又有人要捧向奉壹的新学?!
而且竟是老四
第61章
三皇子越想越觉得事情蹊跷。
向奉壹在世的时候,三皇子还只是个刚刚开蒙的幼童,对这位帝师印象并不深。但是在向奉壹成了钦犯被处决之后,三皇子才深刻地感受到了身边人对这位帝师的忌惮。
一句话,向奉壹的新学,足以动摇国本。
他将圣人之言,四书五经放在一边,反而重推格致之学。能做出一手好文章的人,在向奉壹的眼中,恐怕还及不上一个擅长奇技淫巧的工匠。
此外,向奉壹的新政亦主重商,削减商税,修整道路,开辟航线,鼓励钱庄票号的发展这些都被认为是向奉壹为了商户做的一系列举措。
格致与重商立刻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警惕,据说向奉壹主政的十年间,反对的声音从未断过。而三皇子自打幼时,就一直听说向氏罪人,如何如何祸国乱政,动摇国本,其学说并无一点可取之处。
但三皇子不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他当然有办法知道在向氏主政的十年间,国库里的银钱翻了四倍,也知道国强便意味着兵强,多年积弱的边兵渐渐能与西北夷狄一战。
然而若非那一战,圣上也不会受伤失踪,向奉壹也不会在情急之下出了昏招,扶皇弟登基,幽囚废帝,导致废帝复辟之后不杀他都不行。
向奉壹一死,向氏的新学便立即销声匿迹,再无人敢宣扬。
他的老师,当今太子太傅夏省身曾经私下说过,向奉壹的新学看起来十分新奇,向氏新政也让人觉得面貌一新。但长此以往,孔圣之道将渐渐被束之高阁,士大夫将再无权威。庶民之中的工匠与商人将逐渐上位,朝政会向这两个群体倾斜。
说到底,就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向氏死后,士大夫为了牢牢掌握话语权,自然把向氏的学说当成了邪说,一杆子全部打死。
然而今天夜里,四皇子在市坊之间大肆散发那本《万物之理》的著作,三皇子仅从书名就能嗅到格物致知的味道。
这令三皇子万分警惕。
警惕之余,三皇子却又开始怀疑父皇对于向奉壹的真实态度
圣上是向奉壹的亲传弟子,受向氏新学影响极深,但是却被向氏所废,囚于废园一年之久,复辟之后不得不杀向氏,否则他重临帝位便没有光明正大的理由。
但谁都知道圣上对向氏的怀念,庆王府被一分为二,赏了功臣,其中的园子却始终保留,甚至交给了荣府一个藉藉无名的庶子来重修。甚至有人传说那个庶子并非贾氏子弟,而是圣上与心爱之人所生
如今向氏的学说,竟又通过四皇子的手,渐渐流了出来。这一切焉知不是有龙椅上那位在背后推手?
三皇子想到这里,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没有选择。
如果他不做这些该做的他就没有用了
来人,把这本《万物之理》给太傅大人送去。对了,顺便将今日如意居清谈局和晚上东门宝塔的事都和老大人说一说,老四和那个贾放的名字都提一提。
东门宝塔的事,监国太子很快也听说了,第二天便传了四皇子入东宫。
太子见了四皇子便笑:昨夜那样的好事,为何不叫上孤与太子妃?就算不能到场给你壮一壮声势,也能让你二嫂瞧瞧热闹,赢两个小钱,乐上一乐。
四皇子知道太子与太子妃一向琴瑟和谐,这时也扬起唇角:二二哥说的是,小弟思虑得不周详。
不过你在宫外散那《万物之理》,真的好吗?为何不与孤商量一下?太子从袖子里抽出一本,在手里拍拍,道:孤让几个客卿看过,他们都说原没什么大碍,只是难免令人联想到昔日庆王的新学。
四皇子默然不语。
孤知道你一向在外办差,这些什么力学、杠杆、摩擦之类,对你领的那些差使工程都帮助。太子似乎对他能记得这些名词感到十分得意,但毕竟与庆王当年所提的那些太接近了。
再者,你将它散入人群,真正能把它看进去的,究竟有多少人?我告诉你,不消半月,这些书籍中有一多半会变为灶膛里的烧火纸。除非国家将其纳入科考的范围,否则士子们无利可图,绝不会花时间将这看上一眼。
四皇子继续沉默,脸色也有些黯然,应是知道兄长说的乃是实情。
罢了,事情都做出来了,就算有人说三道四,也会有孤在这儿替你挡着。
四皇子扬起脸,流露出感动的神色。
太子对这份兄友弟恭非常满意,转换话题笑道:不过这小册子的装帧真的很不错天一书局,这是哪家?孤好像没听过。
二哥,这是水宪名下的新书局,刚开张。
子衡?太子一听笑出了声,孤怎么没想到他?也是,他确实有这能耐。
对了,这本书的原稿,你究竟是在哪里找到的?太子问。
四皇子老实答道:贾放给的。
贾放?太子一下子来了兴趣,就是那个荣国公的小儿子?他给你找到的原稿?
四皇子点点头。
天一书局眼下承印的,全都全都是贾放拿出来的书,书稿。
还有?太子的眉头挤在一起怎么?一本《万物之理》的麻烦还不够,还有别的书?
臣弟,臣弟带来了。四皇子吃力地说,同时从袖子里又摸出两本薄薄的册子,用袖子抹了抹,递到太子手里。
《幼学语文》?人口手,上中下?太子翻了第一页就纳闷了,那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难道还不够他用来开蒙的吗?怎么来了个《幼学语文》?
还有《幼学算术》?他竟然找了子衡的书局去印这些?是要自己开学塾?①
四皇子终于有机会解释:他在在南方,不是有一块封、封地?给那里,给那里
太子帮着说下去:给那里的蒙童开蒙用?我天,这个贾放还真是他那块封地,天南地北的,不过就是派个管事下去,每年收粮收租子的事儿,他竟然想着教那里的蒙童?
gu903();